《新华网》: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:以“实践周”教学改革构建海岛思政全域课堂

来源:宣传部 发布时间:2024-12-06 浏览次数:

作为海岛高职院校,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自2019年起,建立了“社会实践周”实践育人模式,深入践行“把课堂建在海岛上”的实践育人理念,构建全方位、多层次、宽领域的海岛思政全域课堂,打开了海岛高校思政育人新格局。

时间全域:建设“全时段”教学体系

2019年11月,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,在每年春秋两季,分别设立为期一周的“大学生社会劳动实践周”,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校历,并在学制设计上做出系统安排,保证一年二周的实践学时。五年时间里,先后制订出台了多项制度,逐渐构建了以“五一实践周”“双十一实践周”为主干,“暑期社会实践”“寒假社会实践”“志愿服务月”、日常社会实践等为支点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,

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课时的限制,贯穿于学生整个大一、大二学期,并将寒暑假纳入培养周期,保证培养时长,构建了学期内外贯通的新体系。学生在持续地实践体验中,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,实现知识体系、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的全面塑造与提升。

空间全域:推进“全场景”思政育人

舟山是千年古城和重要而海防要塞,拥有2444千米海岸线和2085座岛屿。辽阔的海岸线、广袤的疆域是开展好思政教育的天然场景。近年来,学校围绕“视野宽、基础厚、能力强、素质优”的人才培养目标,将海岛渔农村、红色历史遗迹、海洋生态保护区、基层企业、街道社区等纳入思政课堂教学场景,开展爱国主义基地走访、社会调研、新农村研学、志愿服务及“两送”“三关爱”“四参与”等活动,引领学生“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,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,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,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”,讲好舟山发展好故事,展现海岛精彩蝶变,锻炼本领,增长视野,提升自我。

从校内小课堂到海岛大课堂,五年来,在这些生动的“教室”里,学校共组建了各类实践团队1200余支,累计参与学生人次超1.8万人,足迹遍布18座小岛、57个村镇、30多个社区,师生在实践活动中全方位锻炼了自身综合素质,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。

资源全域:打造“全方位”校地融合

为进一步整合地方资源,深入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改革创新,学校学校联合旅游、健康、电商等行业产业,联动多个海岛、社区、乡镇等地方区域,联系一大批机关、企业、群团等组织机构,广泛搭建各类平台载体。学校成立了海岛共富学院,调动全校资源,深入推进“基层党建+海岛、社会服务+海岛、人才培养+海岛、社会实践+海岛”的海岛共富行动,着力打造党建提升平台、海岛共富研究平台、专业融合发展平台、志愿服务实践平台“四大”平台。牵头成立浙江旅游健康职教集团,创办海岛共富研究中心、海岛康养学院、舟山市文旅产业学院。学校全力推进“下沉式办学”。建立“一院一镇”“一院一岛”“一支部一小岛”结对工作机制,各相关职能部门、各学院积极与社会联系,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,并整合其他地方合作和社会服务功能,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实践“矩阵”。

截至目前,共建立了5家志愿者培训基地、25家社会实践基地(其中海岛17个)、与18个社区结对,12个支部对接12个海岛基层支部建成12个“党建联合体”、3个学院与3个乡镇结对,全方位推动与区域的融合发展。

人员全域:建立“全师资”共育体系

学校深入构建“三全育人”大格局,校领导、党支部书记、共青团干部、思政治课教师、专任教师、辅导员、班主任共同参与,全员协同,积极参与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。教师们跟学生们下海岛、做调研、开展志愿服务,提供相关指导,形成了师生同锻炼、共成长的良好生态。5年来,共有400余人次校内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指导。除此以外,学校积极发掘行业企业、机关事业单位、社会实践教学点资源,聘请党政领导、非遗传承人、青年企业家、行业领军人物、劳动能手、老渔民、老干部、老战士作为校外思政教师,开展专题讲座,分享亲身经历,展示优秀技艺,传递思想内涵,从不同角度丰富教学过程,给予学生多维度的知识与感悟。

5年来,学校师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锤炼,综合素质提升明显,在省级以上相关赛事中屡创佳绩,共获得各类奖项255项。其中围绕海岛乡村建设的竞赛项目,获得浙江省乡村振兴大赛金奖4项,“创青春”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银奖1项,浙江省挑战杯项目、浙江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奖项16项。涌现出“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”2名,中国红十字会员之星1名,另有1名团干部获得“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”荣誉称号。(郑永骥 孔志华)

(责任编辑 刘延清)